立夏时节辉煌配资,对于那些本身湿气较重的人来说,可能会更加难受,由于痰湿蕴结于体内,不得发越,久而久之还会酝酿成痰饮。
在中医学理论中,痰与糖尿病、高脂血症、高血压、肥胖等密切相关。
防病要除痰
中医所说的痰,有“有形之痰”和“无形之痰”两种。
有形之痰:可通过呼吸道咯出来,比如感冒时咳出的白痰、黄痰。
无形之痰: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,脾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,使水液在人体运行受阻,形成人体津液中的杂质,常积于脏腑、经络中。
痰邪的症状
头晕头痛 痰湿发生在头部、神经系统时,患者会出现头晕、头痛、记忆力减退、耳鸣、肢体活动不利等情况,容易引发中风、脑动脉硬化等疾病。
咳嗽痰多 痰湿发生在肺部,会阻塞呼吸道,导致肺气宣降功能异常,引发肺气上逆,出现咳嗽、胸闷、喘息等症状。痰湿患者容易因此患上肺炎、哮喘等疾病。
心血管异常 痰湿所生的“痰浊”是血脂升高的罪魁祸首,当痰湿发生在心脏部位,会堵塞血脉,引发胸闷、胸痛、心悸、烦躁等症状,严重者会发展为冠心病、动脉粥样硬化、心律失常。
展开剩余69%消化变差 痰湿发生在消化系统会导致脾胃虚弱、功能失调辉煌配资,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,引发舌苔腻、肥胖、便稀、脚肿、腹泻、面垢多油、困倦乏力等症状。
口干口苦 痰湿发生在肝胆,会令肝功能受损,出现口苦、咽干、心烦、便干、腹胀等症状,继而引发胆囊炎、胆结石等疾病。
四肢不利 痰湿可能堵在经络和关节,导致患者出现腰腿无力、屈伸不利、疼痛肿胀、四肢沉重等症状,甚至引发关节炎、骨质增生、历节病(包括类风湿关节炎、骨性关节炎)等。
皮肤疾病 痰湿聚集在面部和肢体等皮肤处,会引发瘙痒、痤疮、荨麻疹、湿疹、丘疹、红疹,以及过敏、皮炎、脂肪瘤、神经纤维瘤、皮肌炎等一系列问题。
痰的来源
爱吃“重口” 损伤脾胃,从而引起痰湿聚集于体内。
喜怒无常 情绪波动过大,会影响脾胃运化,导致湿邪内生,形成痰湿。
久坐不动 长期缺乏运动,气血运行不畅,机体代谢变慢,容易导致杂质沉积,痰湿内生。
湿气侵袭 长期生活于潮湿之地,或经常涉水淋雨,会导致湿邪侵袭脾胃,久而久之,聚湿成痰。
年老久病 不少老人久病缠身,体内运化功能不畅,水液无法代谢,留存在体内,因此容易形成痰湿。
如何祛痰
1.辨证用药
如果想化痰,先要分辨痰的类型、产生的原因,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。
具体的祛痰方法可分为驱、导、涤、化、涌、理脾、降火、行气等。
在药方选择方面,燥湿祛痰常用二陈汤;清热化痰常用温胆汤、清气化痰丸;开窍化痰常用苏合香丸;祛寒化痰常用理中化痰丸;清肺化痰常用二母散;健脾化痰常用六君子汤。
2.生活调整
三餐少吃 痰湿者一日三餐要均衡搭配,尽量每餐七分饱,平时少吃或避免油腻、甜味食物,减少脂肪和糖分的摄入。适当食用健脾利湿的食物,如山药、薏苡仁、白萝卜、冬瓜、番茄、赤小豆、鲫鱼等。
适当运动 中医认为“动则生阳”,适当运动能增强阳气,促进气血运行,有助排出痰湿。建议选择轻度有氧运动,如散步、打太极拳等,每天30分钟到1小时,既能锻炼身体,又不会过于劳累。
避免熬夜 痰湿者要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,以免损伤阳气。同时,注意保持心情愉悦,过度焦虑、抑郁容易影响机体运化。
避开潮湿环境 潮湿环境是导致痰湿的外在原因,平时不要在阴冷潮湿的地方久留,下雨天最好别淋雨,洗完澡要彻底擦干身体。如果睡前洗澡,尽量在22点前完成,较晚容易积聚湿气。
穴位保健 选取中脘穴、曲池穴、丰隆穴、足三里穴、天枢穴、三阴交穴、涌泉穴等,用手掌根部或指腹按揉,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,每次按压5分钟辉煌配资,每天2次。可促进气血流通,改善痰湿体质。(稿件来源:《生命时报》)
发布于:北京市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